Photo by Simon Wijers on Unsplash
《金证研》沪深金融组 艾茉/作者 苏果 洪力/编审
自3月份以来,全球股市震荡之下,公募基金的发行也受到影响,即便是之前炙手可热的科技类基金也遇冷,平安基金旗下就有一只科技主题基金坐上了“冷板凳”,“无奈”延长募集,成为今年首只延长募集的科技类基金。
市场大行情转冷虽说是影响新基发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基金卖不动理应从公司本身找原因。近年来,平安基金人才流动性加剧,似乎陷入人才“抢夺”怪圈。仅2019年至今,就有2位副总经理及6位基金经理离任。在投研人才频频出走下,平安基金并未坐以待毙,而是通过从其他基金公司或是证券公司“挖人”为自身“补血”。2019年期间,平安基金新上任8位基金经理,但其中6人为新手,担任基金经理的时间尚不足1年,相关基金的未来业绩或难保障。
近年来,平安基金规模开始爆发式增长,但资产比例却严重失衡,规模完全依赖固收产品撑面子,权益基金占比则少得“可怜”。截至2019年末,平安基金总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但近3年来,该公司旗下权益产品规模占比均在一成以下。权益产品不受重视,叠加基金经理频繁变更,平安基金旗下权益基金的业绩着实堪忧。
一、平安基金旗下科技主题基金坐“冷板凳”,“无奈”延长募集
今年初,在科技股强势上涨带来的赚钱效应影响下,基金发行迎来一波阳春行情,而科技主题基金更是独领风骚,“爆款基”和“日光基”屡屡刷屏,易方达高端制造、东方红启东三年持有混合、鹏华科技创新、交银科锐科技创新等多只产品均单日“秒光”。
由于实际认购资金远远超过募集规模上限,许多新基金还启动了按比例配售的原则。
然而,自3月份以来,股市进入调整期,市场波动给新基金的发行带来了较大影响,投资者热情不再。基金提前结束募集的现象也逐渐消失,即便是之前炙手可热的科技类基金也遇冷,平安基金旗下就有一只科技主题基金坐上了“冷板凳”,成为今年首只延长募集的科技类基金。
3月20日,平安基金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平安科技创新3年封闭运作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延长募集期的公告,平安科技创新3年封闭混合原定募集截止日为2020年3月20日,现决定将该基金募集截止日自2020年3月20日延长至2020年4月3日。
当前股票市场较为动荡,科技股调整幅度扩大,部分投资者会选择落袋为安,导致新基金发行遇冷。不过,市场震荡或许只是平安科技创新3年封闭混合延长募集期限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平安基金旗下的其他科技类基金的业绩表现也对平安科技创新3年封闭混合的募集有一定影响。
此前,平安基金发行的另一只科技类基金平安智慧中国(001297)就有业绩不佳的前例。该基金成立于2015年6月,但截至2020年3月26日,该基金成立以来已累计亏损超过30%,累计单位净值仅余0.681元。业绩欠佳也直接导致该基金遭遇投资者赎回,目前其规模已从发行时的18亿元缩水到6亿元。
然而,在当前科技主题基金热度锐减的局面下,叠加平安基金此前发行的科技类产品业绩不佳的前例,平安科技创新3年封闭混合未来“表现”或不乐观。
平安科技创新3年封闭混合并非平安基金今年内第一只延长募集期限的产品。此前,平安创业板ETF联接也曾公告称将募集截止日自2020年3月13日延长至2020年3月20日,该基金合同已于3月25日生效,A份额与C份额的首募规模分别为1.92亿份、0.65亿份。
而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平安基金更是成为基金募集延期的“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平安基金旗下至少有11只基金延长募集期限(各份额合并计算),涉及8只债券型基金、3只混合型基金。
更早之前,2018年平安基金还曾有3只基金发行失败,分别是平安鼎诚定开、平安智多鑫A、平安鼎兴定开A。
二、离职潮VS“补血式”挖人,平安基金陷人才抢夺怪圈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人才作为核心资源,对公司的发展往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若基金公司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考核与激励空间,留住人才就会有一定难度。
近年来,平安基金人才流动性加剧。据同花顺iFinD数据,仅2019年至今,平安基金就有2位高管及6位基金经理离任。而无论是管理人才还是投研人才的不稳定,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均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平安基金离任的2位高管均系副总经理,其中汪涛于2020年2月28日因个人原因离任。汪涛有较为丰富的银行从业经验,曾任职于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新加坡华侨银行、渣打银行、宁波银行总行等,也曾任永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督察长,其于2015年6月至2020年2月28日任平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平安基金另一位副总经理付强于2019年8月19日因工作调动离任。付强有较为丰富的证券、基金行业从业经历,曾任职于中国华润总公司、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申万巴黎基金管理公司、安信证券、嘉实基金管理公司等,其于2017年1月20日至2019年8月19日任平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除了副总变更以外,2019年至今,平安基金还有6位基金经理离职,分别是傅浩、曹力、申俊华、邓翔、施旭、李宪。
上述6人之中,当属申俊华在平安基金的资历最老,此人曾在中国中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担任固定收益研究员,2012年即加入平安大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固定收益分析师、基金经理、固定收益投资中心副总监。在平安基金任职期间,申俊华的最佳基金回报为18.83%。
另一位基金经理曹力,于2014年9月加入平安基金,2019年4月10日离职。在加入平安基金前,曹力曾在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并连续两年获得新财富金融工程最佳分析师团队冠军,连续四年进入前三名。但在平安基金期间,曹力所管理的3只混合型基金业绩并无亮点可寻,其中2只基金任职回报低于3%。
此外,邓翔、傅浩于2016年先后加入平安基金,且均担任投资研究部投资经理。但是两人在平安基金担任基金经理期间,所管理的基金业绩均表现较差。邓翔仅管理过平安新鑫先锋这1只基金,自2016年7月19日起,一直到其2019年4月19日从平安基金离职,近3年时间邓翔任职回报约为-20%。傅浩管理的2只混合基金任职回报也均在-16%左右。
近一年时间内2位高管与6位基金经理离职,这对于平安基金而言,损失不可谓不重,而平安基金又是如何应对人员流失的?
据《金证研》沪深金融组观察,人员迅速流失的同时,平安基金选择了“挖人”方式以补血。
2019年期间,平安基金新上任8位基金经理,分别是张晓泉、韩克、吕振山、代宏坤、苏宁、张文君、高莺、刘洁倩。其中,部分基金经理系从其他基金公司或证券公司“挖来”的人才。
不过,需要关注的是,平安基金2019年新上任的8位基金经理中,吕振山、张文君、高莺、刘洁倩、代宏坤、苏宁这6位基金经理均是新手,至今担任基金经理的时间均不足1年。代宏坤、苏宁的任职时间甚至不足百天,大范围任用新手基金经理,相关基金的未来业绩或难保障。
对于平安基金来说,一边是高管与基金经理频频流失难以掌控,另一边则是补血式的“挖人”现象,新旧基金经理的更替间,平安基金能否站稳脚跟?又是否会陷入人才争夺的怪圈?
三、权益产品“凉凉”连续三年规模不足一成,今年内超四成亏损
从渠道角度来看,平安基金早在成立之初便有较大的先天优势。彼时,平安集团已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和销售团队,且平安证券、平安银行均有基金销售的资格与经验。
近年来,平安基金规模开始爆发式增长,并在2017年上半年末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2017-2019年,该公司管理规模分别为1,794亿元、2,878亿元、3,496亿元。
虽然近3年平安基金总规模增长有目共睹,但事实上该公司资产严重失衡,规模完全依赖固收产品“撑面子”,权益基金规模占比少得可怜。
2017-2019年,平安基金货基规模分别为1,607亿元、2,136亿元、2,028亿元,债基规模分别为55亿元、619亿元、1,256亿元,固收类产品占总规模比例分别为92.64%、95.73%、93.94%。
也就是说,近3年来,平安基金旗下权益产品规模占比均在一成以下。
权益产品不受重视,加上基金经理频繁变更,平安基金旗下权益基金的业绩或将堪忧。
据同花顺iFinD数据,截至3月26日,平安基金旗下超过四成主动权益基金今年内业绩亏损,平安股息精选沪港深年内跌幅更是超过10%,该基金近2年、近1年及近半年的阶段涨幅也欠佳,分别为-5.99%、-2.23%、-7.13%,在同类排名中较为落后。
免责声明:
本机构撰写的报告,系基于我们认为可靠的或已公开的信息撰写,我们不保证文中数据、资料、观点或陈述不会发生任何变更。在任何情况下,本机构撰写的报告中的数据、资料、观点或所表述的意见,仅供信息分享和参考,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我们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机构撰写的报告中的任何数据、资料、观点、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阅读者自行承担风险。本机构撰写的报告,主要以电子版形式分发,也会辅以印刷品形式分发,版权均归金证研所有。未经我们同意,不得对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不得用于营利或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