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Tim Foster on Unsplash
《金证研》沪深金融组 时风/作者 苏果 洪力/编审
作为此前中国第一家外方持股比例达到49%这一最高上限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国投瑞银基金从2002年成立以来,这个“混血儿”的发展似乎就不怎么理想。纵观其重要的规模节点,当国投瑞银在2007年规模从最初的7.9亿元首次增长到过百亿元时,其他一线公募基金公司早已突破了千亿元大关,而从2015年以后,国投瑞银的资产规模则始终没能突破到千亿元以上,如今更是缩水成了762.55亿元,排名第44位,如果从非货币规模看,也仅排在第41位。
再看各类产品,如今固收产品的比例已经占到81%以上,股票型基金的规模甚至已经缩水到2014年高峰时的两成,就连货币型基金的规模也仅仅是2017年的一半,似乎已经远远跟不上近年来行业间激烈竞争的步伐。在13只截止到今年8月16日收盘依然累计亏损的产品中,除了3只累计亏损超过39%的指数基金外,还有4只主动权益产品累计亏损超20%。
国投瑞银“虎头蛇尾” 近年来尽显疲态
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前身为成立于2002年6月的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发展3年后的2005年6月8日,由国投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和瑞银集团(UBSAG)100%收购原中融基金公司股权,公司也因此更名为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双方持股分别为51%和49%。这也是中国第一家外方持股比例达到先前政策规定最高上限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在早年,国投瑞银的发展速度还是令人侧目,首先从2002年看,其前身中融基金成立时仅有7.94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但第二年就猛增到21.63亿元,增长了两倍多,2004年继续增长到31.71亿元,虽然2005规模有所下降,但这一年其引进了著名的外放股东,并且重新更名,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征程,也算是一件里程碑事件。
更名及合资后的第二年,国投瑞银管理规模就从2005年的23.2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2.09亿元,在2007年大牛市的助推下,规模一跃增加到381.88亿元。虽然从自身看,实现了大幅增长的三级跳,但和一线公司中的内资基金公司相比,却差距巨大。
比如,在2007年这年,南方基金的管理规模为1,929.54亿元、易方达为1,721.69亿元,都远远超出国投瑞银的百亿元档次。
2008年,对于基金行业乃至全球金融业都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股市汇市出现暴跌,到年底时,各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都出现了缩水,但在各国随后的宽松货币政策下,2009年股市大幅反弹,公募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也随之出现恢复。而之后的几年了,资产市场持续冷淡,但在达到2014年牛市的前夕,依然有不少基金公司规模已经恢复,再看国投瑞银,到2013年年底,其资产规模已经创下自2009年以来新低。
2014和2015年的牛市确实“救了”不少基金公司,在这两年里,大多数公司都是规模猛增,不过和其他不少公司都在此后规模稳定在了新的高度不同,牛市过后,国投瑞银规模再次出现了明显的缩水。
如果从2017年年底的价值投资元年看,国投瑞银尚且能保持规模的稳定,依然处于995.58亿元的自身规模高峰,但此时的股票型基金规模却只要20.89亿元,仅相当于2014年119.04亿元的两成,混合型基金也仅是小幅增长了16%。
不过在权益产品整体下滑的同时,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增速都比较客观,其中债基2017年底与2014年相比几乎翻倍,货基更是增长了5倍以上。可惜好景不长,经过2018年的暴跌市,公司的整体管理规模又从近乎千亿元大跌到了769.47亿元,一年时间就缩水了22.7%,股票型基金规模创出10年低位,混合基金也同样如此。
但出人意料的是,在2018年股市熊市之时,其他大多数基金公司的货币型基金规模都实现了增长,充分显示出投资者避险意愿的增加,可国投瑞银却恰恰相反,2018年其货币基金的规模为378.21亿元,仅是2017年709.34亿元的一半,呈现出权益固收双双缩水的局面,唯有债券型基金规模出现了增长。
投研体系人才纷纷离职 大伤元气长期“低迷”
据《金证研》沪深金融组了解,国投瑞银近几年的发展显露乏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公司的规模整体在300亿元上下徘徊了5年,2014年大牛市过后,公司的资产规模依然没有突破千亿元,并且从2017年高峰过后就持续回落。这样的发展轨迹揭示了公司内在的问题,其实从2012年国投瑞银此前的总经理尚健离职后,公司的整个根基就已经发生了动摇,只不过被2014年的大牛市掩盖,但失去核心力量的国投瑞银毕竟无法打持久战,所以当牛市过后,问题也就愈发明显了。
2012年,国投瑞银曾经的总经理尚健离职。据悉,尚健是一位颇为重视投研工作的总经理,在其离职之前的一次活动中,尚健还表示,对每个基金管理公司来讲,未来的增长点无外乎两个:“第一点,作为一个资产管理公司,你的作用就是来投资产生收益,给大家提供投资收益的价值。你的投资能力,研究能力,这是最核心的能力。另外还要通过创新,通过寻找新的竞争优势的业务点来寻求区别于别人的增长路径。”
的确,国投瑞银曾推出国内第一只封闭分级基金、第一只指数分级基金、第一只行业指数基金、第一只带LOF交易功能的QDII、第一只白银期货LOF基金。在创新方面其早年一直是行业中的佼佼者,这些都和尚健有直接的联系。
在投资能力上,从累计收益翻倍的几只主动管理基金来看,多数都是在2011年以前成立的产品,想来,也是在这位重视投研的总经理尚健的带领下,公司成长出多位优秀的基金经理。
然而在尚健离职期间,就有多达6位基金经理从国投瑞银相继离职。其中就包括国投瑞银固定收益部副总监韩海平和国投瑞银货币基金经理李达夫,由于这两位但是在公司固收产品方面具有很大影响力,所以他们的离职也直接造成了国投瑞银固收团队的动荡。另外还有黄顺祥、徐炜哲、朱红裕、孟亮也在这一年离职。尚健离职后,由2007年加入公司,此前为副总经理的刘纯亮接任。2016年2月份,刘纯亮又因工作原因离任总经理,由王彬接任。2019年5月15日,王彬因任期届满离任后,副总经理刘凯代任总经理。直至7月份传闻,原泰达宏利副总经理王彦杰将成为国投瑞银新一任总经理。
可以看出,从尚健离职以后,刘纯亮管理时代,虽然有牛市助推规模实现了不小的增长,但是却在行业中掉队明显。2012年末,国投瑞银位居行业第24名,到2016年底是,下滑到第27位。王彬管理3年以后,国投瑞银的规模排名更是下滑到第44名。从其399.79亿元的非货基规模看,也仅排在第41位。
而从即将上任的王彦杰看,其2015年12月起任泰达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这一点也和尚健一样,都属于投研体系的总经理,想必也是公司股东下决心重振公司投研力量的“杀手锏”。
不过从目前国投瑞银旗下27位基金经理的从业经历看,仅有9人担任基金经理时间超过5年,另有8人在3年以下。从此前,该公司旗下也曾有鼎鼎大名的明星基金经理,比如陈小玲,其管理的国投瑞银策略精选的任职回报高达135.07%,但在2018年年初时,陈小玲也离开了公司。有传闻称,是因为公司股东太过短视,只追求短期业绩和规模,所以尽管陈小玲在国投瑞银的基金经理中堪称挑大梁者,但在2017年价值股单边上涨时,其因为重仓成长股而遭遇业绩落后,最终被公司抛弃。
而今的基金经理中,难有业绩亮眼者。从管理权益产品的基金经理来看,也仅有綦缚鹏早年管理的国投瑞银成长优选混合有着55%以上的回报,但却大幅落后同类均值。董晗管理的国投瑞银美丽中国混合虽然也有95%以上的回报,但同样跑输同类均值,而这两人的任职经验分别有9年和8年,也是国投瑞银旗下基金经理中任职年限最长的两位。
除此之外,杨冬冬管理的国投瑞银瑞盈混合(LOF)虽然累计有66.19%的涨幅,在同类产品中也表现优异,但另外两只同样管理了3年以上的混合型基金却都亏损严重,业绩分化明显。在诸多主动型基金经理中,也仅有孙文龙一人业绩表现稳定,同时也有亮眼产品。
近6年再无绩优基金 7只缩水成迷你产品
从目前国投瑞银旗下89只产品看,有11只产品业绩实现翻倍,而这11只产品均成立于2013年年底以前。其余产品则业绩明显逊色,13只累计亏损的基金中,前3只全都是指数基金,亏损都在39%以上。
而另外4只主动权益产品也亏损在20%,国投瑞银精选收益混合亏损了36.3%。成立在2015年的高位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此后基金经理的能力欠佳就左右着基金的业绩表现,特别是在2017年价值股一路领涨时期,该基金仅获得了4.13%的上涨。
2017年四个季度里,该基金在一季度股票资产为70%、二季度80%,但在三季度却大幅抛售股票,使得股票资产仅有58.5%,四季度继续下降到55.08%。全年都以电气设备、新能源上游及通讯类股票为重仓领域,仅持有个别银行股,而消费类股票也仅在四季度出现过古井贡酒一只,可以说完全错过大消费行业的牛市行情。
2018年依然重仓成长股的风格让其大跌29%,而今年的前十大重仓股里,却出现了不少大消费行业股票以及医药、农业股,比如绝味食品、伊利股份、温氏股份、柳药股份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净值于年内上涨了22.74%。
在该基金成立初期,桑俊曾管理过2年多时间,在2018年里又和邓彬彬共同管理,但业绩继续大跌,而在刚管理国投瑞银精选收益时,两人都是经验值没有超过3年的新手。
另一只以国防为主题的国投瑞银国家安全混合也同样悲惨,2015年底成立至今亏损了34.6%。而基金经理李轩也是为3年多的新手,管理的另一只基金国投瑞银招财混合,1年多时间依然亏损超过30%。
国投瑞银旗下近几年成立的权益基金,多数业绩都不理想,和投研体系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新总经理上任后很可能将重新对投研体系进行重点打造,但在新手和老将大多数都难有亮点的情况下,想要短期扭转这种权益投资能力的短板也绝非易事。
在业绩的逊色下,公司自然也在近几年流失了不少投资者。从截止到6月30日的规模数据看,国投瑞银旗下有7只基金的规模都在5000万元以下。包括2只指数基金、2只债券基金和3只主动权益基金。
而成立于2016年的国投瑞银瑞宁,虽然当时的规模也仅有3.08亿元,但如今的规模仅剩下0.17亿元,也是缩水严重。2016年底,其小幅亏损,2017年盈利了4.37%,远远落后通论均在和指数涨幅,2018年虽然仅亏损了0.78%,但今年截至8月16日也仅上涨了0.49%,成为2891只同类基金的第2811位。
究其原因,这只基金俨然已经成为一只债券基金,二季报显示,其没有股票资产,仅有国开1801,占到基金资产净值的65.53%。尽管累计收益没有亏损,但也丝毫无法留住投资者。其最早的基金经理刘潇潇已经离任,而今由狄晓娇、綦缚鹏管理,二人分别是4年和9年的老将,但却无法让国投瑞银瑞宁扭转乾坤。
根据《金证研》沪深金融组了解,国投瑞银目前的董事长为叶柏寿,但现在还同时任职国投资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国投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国投泰康信托有限公司董事长、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刘凯目前是公司副总经理、代理总经理,但同时也兼任国投瑞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及国投瑞银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董事。资料显示,其曾任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市场服务部总监、总经理助理、督察长,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客户服务部总监,平安证券蛇口营业部投资顾问,君安证券东门南营业部研究员,尊荣集团证券投资项目经理。
从公开信息看,二人皆属于沉默型,并不太对公司的现状和发展,以及行业情况发表观点,这可能也是因为二人身兼数职的缘故。
免责声明:
本机构撰写的报告,系基于我们认为可靠的或已公开的信息撰写,我们不保证文中数据、资料、观点或陈述不会发生任何变更。在任何情况下,本机构撰写的报告中的数据、资料、观点或所表述的意见,仅供信息分享和参考,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我们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机构撰写的报告中的任何数据、资料、观点、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阅读者自行承担风险。本机构撰写的报告,主要以电子版形式分发,也会辅以印刷品形式分发,版权均归金证研所有。未经我们同意,不得对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不得用于营利或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