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 引领产业变革

进入2024年,人形机器人相关新闻频发。斯坦福大学的华人团队近日发布了名为Mobile ALOHA的机器人工作视频,一台配备了双臂的机器人能够叠被子、做家务,甚至还学会了烹饪,这样令人惊叹的“保姆机器人”成本为3万美元。

尽管项目的联合负责人随后又放出任务执行失败的视频,并称“机器人还没有准备好接管世界”,但自2023年人工智能爆发,机器人的核心技术迎来了许多新变化,也让人形机器人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元旦过后,国内一线厂商纷纷宣布投资建设执行器生产基地和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基地,加快扩大产能,推动人形机器人从样品走向量产。同时对外释放积极信号,彰显对行业发展的信心。

与此同时,1月4日,应急管理部和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研发一批先进应急机器人,大幅提升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建设一批重点场景应急机器人实战测试和示范应用基地,逐步完善发展生态体系;应急机器人配备力度持续增强,装备体系基本构建,实战应用及支撑水平全面提升。

人形机器人主题跨入从0-1阶段。据高盛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或将达到1540亿美元,成为继智能驾驶电动车后的又一AI落地场景。科技企业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引领产业变革。国家政策鼓励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有望加速推动“卡脖子”环节的技术进步。在AI加持下,有望解决其发展的重大障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内产业链的支持,可关注技术方案迭代带来的零部件变化,二线厂商的市场机会,以及实际量产的进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