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Dominik Dvořák on Unsplash
《金证研》沪深金融组 杨冰/作者 苏果 洪力/编审
在中国的基金业中,天弘基金是个特别的存在,甚至富有争议性。论规模,天弘基金总规模上多年来“一骑绝尘”,其在2020年二季度以14,695.32亿元在总资产排名中稳居第一。富有争议性是,相比行业内其他的头部公司,天弘基金可谓资产总规模上的“巨人”,权益上的“侏儒”。
倚靠余额宝异军突起,天弘基金坐稳基金总规模“一哥”的位置,但是随着余额宝增长乏力陷入瓶颈后,天弘基金迫切需要新的增长点。天弘基金选择ETF基金作为突破口,希望能成为中国最大的指数基金服务商。而这条路竞争激烈,头部玩家逐渐成熟定型,而天弘基金羸弱的投研实力使得这条路变得曲折漫长又充满不确定性。
一、余额宝成就万亿元天弘基金,规模增长乏力显颓势
自2004年11月8日起,天弘基金成立已近16年,但其成立的早期里发展并不顺利。2012年,其净资产也才刚过百亿元大关,彼时头部基金公司中,老大华夏基金已经达到了2,340.23亿元,TOP10最后一名建信基金也有952.19亿元。彼时的天弘基金是一只默默无闻的“丑小鸭”,而其营收状况更是糟糕,2006年到2012年的财务数据显示,其净利润在这6年时间里仅有2007和2009年实现了盈利。
2013年对于天弘基金乃至整个基金行业,都是值得重重书写的一年。2013年6月,蚂蚁金服旗下的余额宝正式上线,余额宝的横空出世,被普遍认为开创了国人互联网理财元年,同时余额宝已经成为普惠金融最典型的代表。而余额宝的底层资产正是天弘基金管理的货币基金。天弘基金深度介入互联网金融,深刻改变了“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基金业的生态。
2013年,天弘基金的净资产总额已经从2012年末的99.50亿元,总份额153.91亿份,飙升至2013年的净资产1,943.62亿元,总份额1,995.13亿份。净资产在全市场基金管理公司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50位,一跃至2013年年末的第2位,仅排在老牌基金公司华夏基金之后。这根本原因在于天弘基金把货币基金与互联网金融深度的结合,余额宝给天弘基金带来的规模效应是惊人的。2013年末天弘基金的货币基金规模已经达到1,861.8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余额宝给天弘基金带来规模上飙升的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天弘基金的营收状况,天弘基金逐渐地成为中国最赚钱的基金公司。数据显示,2012年末的天弘基金,其营业收入为1.138亿元,净利润为-1,535.5万元。而到了2013年就已经扭亏为盈,营业收入为3.5403亿元,净利润为1,092万元。2019年年报披露,天弘基金的营业收入为72.4亿元,净利润为22.13亿元,其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二大指标上,位居全市场基金公司第一。
余额宝成就了天弘基金,让天弘基金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一家净资产上万亿元的“巨无霸”基金公司。而余额宝带给天弘基金丰厚管理费收入的另一面,天弘基金却呈现发展畸形、权益规模过小的情形。过于庞大的货币基金规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天弘基金向真正大而强头部基金迈进的“绊马索”。
随着余额宝的规模越来越大,证券监管层也越来越关注其流动性风险。同时余额宝的年化收益率逐年下降,并非能对投资者产生太大的吸引力,余额宝的规模已经出现瓶颈,规模增长乏力并且有所下降。从另外一个层面说,监管层鼓励基金公司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在基金公司排名上剔除货币基金规模,更多地看重其非货币基金规模。同时为了避免天弘余额宝一家独大,监管层鼓励更多的基金公司货币基金产品涉足互联网,希望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上述种种,都使得天弘基金的余额宝遭到了重大挑战,天弘基金大而不强的危机正一步一步地凸显。
从营业收入及净利润的指标上看,天弘基金2018年达到了最顶峰,当年营业收入实现了101.25亿元,净利润总额达到30.68亿元。但是在面对2019年结构性行情时,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总额反而大幅下降,营业收入为72.4亿元,净利润总额为22.13亿元。营业收入、净利润总额同比2018年分别下降28.49%、27.86%,同时比2017年大幅下降。
在营收数据大幅下滑的同时,天弘余额宝的净资产规模也增长乏力。通过对比天弘余额宝多年的净资产数据可看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余额宝在2018年第一季度规模达到了顶峰16,891.85亿元,此后规模逐年下降,2019年12月末的净资产规模仅为10,935.99亿元,相比顶峰时期减少了5,955.86亿元。
而进入2020年后,余额宝的收益率日益走低,这对投资者来说越来越失去吸引力。截至2020年8月18日,每万份7日年化收益率仅为1.4410%,低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1.50%,与2013年余额宝刚推出时最高年化收益率6.1920%相比,相差甚远。
2020年以来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地释放流动性,使得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在内的市场收益率都面临着下行压力。这一下行趋势在可预见的短期内暂不改变,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率不断走低将不可避免。余额宝不断走低的收益率对于投资者来说,吸引力也会越来越低,有如“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而同时基金公司推出的固收+产品,以及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崛起,2019年至今国内股市行情的重新火爆,吸引众多的资金进入股市或者购买权益类基金,这些都冲击着余额宝。
二、总规模上的“巨人”权益上的“侏儒”,郭树强欲做强投研实力有心无力
2013年,天弘基金凭借着余额宝一只货币基金“咸鱼翻身”,一跃成为净资产过万亿元的头部基金公司。但是天弘基金内部货币基金的规模过于庞大,而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反过于羸弱,二者之间差距过大,可以说是“总规模上的‘巨人’,权益上的‘侏儒’”。
通过上文可知,2013年后天弘基金凭借着余额宝,一跃进入头部玩家行列。但是我们通过下表2013年-2020年二季度天弘基金各类型基金规模的变化可以看出,虽然货币基金和总规模都在逐年飙升,但是非货币基金规模以及关键的最能体现基金公司投研实力的股票型和混合型这类权益基金的规模却增长乏力。2019年权益类基金的比重仅占2.20%,2020年二季度稍微有点提高也仅为3.04%。权益类基金在总资产中的比重非常低,存在感或可有可无,称其为权益上的“侏儒”或不为过。
虽然天弘基金在总资产净值上排名第一,但是其在非货币基金规模排名上大幅落后,与TOP5的玩家相比差距甚远。同花顺iFind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二季度,非货币TOP5分别为易方达基金4,009.05亿元、博时基金3,474.15亿元、广发基金3,240.81、华夏基金3,220.70亿元、南方基金3,138.09亿元。而同期,天弘基金的非货币基金规模仅为992.09亿元,排名27位。
权益类基金的总体实力羸弱,具体体现在单只基金存在普遍规模偏小的现象,没有百亿级别的基金。截至2020年8月18日,天弘基金旗下权益类基金共有28只基金(份额合并统计下同)的规模在10亿元以下,6只基金合并规模后在1亿元以下。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天弘沪深300ETF联接A/C,合并后规模为63.1902亿元(2020年6月30日数据,下同)。而天弘沪深300ETF也仅为58.5469亿元,与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的342.05亿元相比大相径庭。
纵观天弘基金旗下的权益类基金,不仅是单只规模偏小,在业绩上也是乏善可言。据同花顺iFinD数据,2020年上半年普通型股票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达到了20.63%,而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8.95%,整体看上半年公募基金收益可观。而天弘基金旗下的权益类基金,共有21只(份额分拆统计)基金今年以来的净值增长率低于20%,其中8只基金今年以来的净值增长率低于10%,此外更是有2只QDII基金今年以来的净值增长率为负数。
而事实上,天弘基金是否没有意识到权益类基金的重要性?
早在2017年,天弘基金总经理郭树强曾表示,做大做强天弘基金的权益类产品一直是其非常看重的事情,近几年天弘基金也确实在投研力量和权益类产品方面有所发力,但在一个拥有互联网基因的基金公司里,难以插上互联网“翅膀”的权益类产品,是无法和互联网时代下的“宝宝”媲美的。
需要指出的是,郭树强2011年跳槽来到天弘基金当总经理之前,历任华夏基金基金经理、研究总监、机构投资总监、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机构投资决策委员会主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对于天弘基金总经理郭树强来说,一位投研总监出身的总经理,对投研实力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而现实是,投研能力的强大并非通过一朝一夕砸钱就能“立竿见影”。
三、天弘基金布局国民ETF服务商蓝图,羸弱投研实力跟不上梦想的速度
尽管余额宝带给天弘基金“翻盘”机会,弯道超车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和最赚钱的基金公司,但天弘基金不可能一直“躺”在余额宝上赚舒服的钱。
随着货币基金收益率降低对投资者的吸引力逐渐降低,监管层越来越重视流动性风险也不允许天弘基金一家独大,这些都迫使天弘基金需要找到新的发力点,改变权益类基金羸弱的状况。天弘基金在对自身庞大的客户群体进行全新的客户定位、以及基于自身的投研实力进行分析后,选择以指数基金ETF作为未来新的增长极。
值得一提的是,天弘基金副总经理周晓明曾表示,公司发展指数基金业务的愿景系“将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大的指数基金服务商”,将基于全新的客户定位和服务创新,把天弘ETF产品打造成国民ETF。通过标准化工具搭载深度服务的方式,同时服务好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天弘基金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指数产品线,在原来指数基金的基础上增加主题、策略、跨境、大宗商品等一系列被动指数产品。
自2018年至2020年二季度,天弘基金一共发行了28只基金(份额分拆统计),其中共有14只基金为指数基金,占比一半,包括天弘标普500A/C、天弘创业板ETF、天弘沪深300ETF、天弘沪深300指数增强A/C、天弘中证500指数增强A/C等指数基金。经过天弘基金近年来在指数基金上的发力,截至2020年6月末指数基金的规模为256.28亿元。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天弘基金想把指数基金作为其新的增长点,但是这个宏伟蓝图面临着种种的困境。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指数基金的规模普遍太小,规模最大的天弘沪深300ETF联接A/C,合并后规模为63.19亿元,而天弘沪深300ETF也仅为58.55亿元。就算是2019年天弘基金重磅推出并给予厚望的创业板ETF,也只不过31.44亿元的规模,与主流的创业板ETF 相比规模太小。
在ETF这个“赛道”上,尤其是宽基指数领域,各家大中型基金公司早已布局多时,先发的ETF产品具有规模上的优势,在“起跑”时已形成差异化竞争,头部玩家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例如创业板中,易方达创业板ETF规模为172.61亿元(2020年6月30日,下同);沪深300ETF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 规模为342.05亿元,而对比天弘沪深300ETF,其规模仅为58.55亿元。上证50ETF中,华夏上证50ETF截至2020年二季度的规模为395.11亿元,天弘上证50指数也仅为17.47亿元。2020年8月7日,天弘基金发行了天弘中证500ETF,基金规模仅为3.34亿元。
在想成为ETF领域的“超级玩家”的面前,天弘基金还存在投研实力不足的问题,最显著体现在基金经理的数量储备不够。截至2020年8月,天弘基金的基金经理数为27人。而TOP10的头部基金公司的数量分别为:博时基金60人、华夏基金60人、广发基金57人、南方基金56人、易方达54人、鹏华基金45人。
从上述头部玩家的基金经理数量可以看出最低40人起步,而天弘基金基金经理数量仅为27人,其数量连博时、华夏的一半都不到。而上述人才数量的差距,并非通过行业内挖人就能实现,天弘基金或缺少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
博时、华夏、南方这些老十家基金公司,从成立之初就开始大力建设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多年的沉淀已经形成一套完善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浓厚的投研文化氛围,并且在每个领域都有着自己的领军人物。例如南方基金的史博、骆帅,广发的刘格松,而天弘基金自从明星经理肖志刚走后就再也没有可以挑大梁的领军人物。
总而言之,基金公司之间的竞争体现在权益类产品的管理上,而这最终将回归到投研人才储备的竞争。而投研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天弘基金未来在投研能力上或需补上不少“短板”。
免责声明:
本机构撰写的报告,系基于我们认为可靠的或已公开的信息撰写,我们不保证文中数据、资料、观点或陈述不会发生任何变更。在任何情况下,本机构撰写的报告中的数据、资料、观点或所表述的意见,仅供信息分享和参考,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我们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机构撰写的报告中的任何数据、资料、观点、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阅读者自行承担风险。本机构撰写的报告,主要以电子版形式分发,也会辅以印刷品形式分发,版权均归金证研所有。未经我们同意,不得对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不得用于营利或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用途。